《西湖情韵》解说词18——宝石流霞
宝石山
西湖北岸的屏障
山石赭红 日光映照
整座山如流霞纷披
宝石流霞的景名就出于此
宝石山是杭州人看日出的地方
也是外地人看西湖全貌的胜地
宝石山上多宝石
屯霞石 依云石
有的为 “碧玉”
有的称 “玛瑙”
来凤亭前的一块卵形巨石
初名 “落星石”
后来又被吴越王封为 “寿星石”
从来凤亭向西
为川正洞
洞后面
为巾子峰 又名狮子峰
峰顶巨石犹如一只正欲扑向湖中的(的)巨蛙
所以又叫 “蛤蟆岭”
这是宝石山的顶峰
坐在这里眺望西湖全景
“烟水长洲一望中”
宝石山地质致密坚硬
断裂面呈贝壳状
据科学考证
这是一亿二千五百多万年前侏罗纪晚期
强烈火山喷发堆积而成的
这些含有二氧化铁的红宝石
在阳光下呈现出一派
晶莹可爱的“流霞”景观
宝石山的宝石
和中国创世传说中的女娲补天石
传递出相同的文化信息
是华夏民族祖先灵石崇拜的写照
宝石流霞
一道灵石崇拜造就的风景
一抹远古文化记忆的痕迹
总是在天没放亮的凌晨
宝石山上已经人影重重
这是赶在太阳升起之前
上山练身的人
这些中老年人
从来不曾畏惧山的高度
每天都要踩着山道石壁上
深深的大脚印
一路前行
这两个大脚印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据传五代时
吴越王钱镠为治服钱塘江潮患
在八月十八日这天
派一万名弓箭手去江边射潮
当队伍经过宝石山时
因这里山道狭窄
仅容一人通过
钱王一怒之下
两脚踩在山道两边的石壁上用力一蹬
顿时蹬开一条宽宽的道路
这个地方后来就叫蹬开岭
这是一个石头的世界
被换作蹬开岭的钱王脚印
和名闻遐迩的保俶塔遥相呼应
这也是男人的雄健
和美人风姿的审美呼应
保俶塔 石头雕砌的塔
保俶塔又名应天塔
宝石塔和宝所塔
相传是吴越国大臣吴延爽
为保钱弘俶朝宋平安归来而建
应天塔一说
是吴越国大臣想借此
向赵宋王朝表明
钱王弘俶能“顺应天时”的意思
事实上
保俶塔建筑时间比钱弘俶朝宋还要早
志书记载
当吴越(王)国开国君(王)主钱镠封
石甑山为寿星宝石山后
吴延爽就在山顶建塔
中藏东阳善导和尚的舍利
初名宝石塔和宝所塔
保叔塔和应天塔之名
是钱弘俶朝宋时所改
保俶塔初建时
高九级
塔旁有崇寿寺
公元九九八到一零零三年
宋咸平年间
永保和尚重修
塔身改为七级
南宋著名书法家
张即之因其亭亭玉立
风姿秀丽
曾在塔门上大书 “湖山胜慨”四个大字
元 明两朝
保俶塔多次毁建
都保持了原貌
现在的塔身
是一九三三年民间集资依原样修葺的
但崇寿寺
从此没有再建
公元一七三一年
清雍正九年
浙江总督兼巡抚李卫
为迎接清帝南巡增饰湖山景目时
兴建 “来凤亭”
“宝石来凤”
也是当时著名的西湖十八景之一
斜阳西去 湖色苍茫之际
每每有乐声悠扬 时隐时现
这飘渺的音律
使得满目皆石头的山
平添了几分柔和
几分怅然
在落霞苍古的山体间
有神情深邃而神秘的佛像一座
公元一一二四年
北宋宣和六年
一个叫思净的和尚
把宝石山上一块山石
凿成一尊半身大佛像
并在旁加建一座大佛寺
这不是一块普通的山石
而是秦始皇缆船石
成了佛像的缆船石
将灵石崇拜寄托于山岳
佛陀世界在融于山岳中获得永恒
秦始皇缆船石在宝石山南麓
相传公元二百一十年
以赫赫武功统一六国的秦始皇
为了巩固对江南地区的统治
一路浮江东下巡视
他到达杭州
想去绍兴时
被钱塘江凶险的波涛所阻
就停船在宝石山下
在这里的一块山石上系上舟缆
时过境迁
大佛寺已经荡然无存
但被凿刻成大佛像
的缆船石却依然如故
云和孤竹 清雅婉转
最后一抹斜阳掉落山间
方才显见绿荫深处的抱扑道院
道教 “师法自然”
建筑选址
遵循因地制宜 依山傍水
因山就势
借山峦秀丽之气势
营道观逍遥神秘之风
一千多年前
葛洪出于佛门
归于道家
他在葛岭的这座道院内
炼长生不老丹
传说他在炼丹中配成多种染料
被人奉为染业和颜料业的鼻祖
葛洪在抱扑庐隐居炼丹时
著有《抱扑子》内外篇七十卷
抱扑庐前挹孤山 后据葛岭
两桥映带 一水横穿
晨练的人们
总是喜欢在初阳台
迎接每天初升的太阳
这是一个石台
石头建的初阳台
日轮乍起 微露一痕
瞬息霞光万道 天半俱赤
红若琥珀 大如铜盘
光景离奇倏(忽)然变幻 不可端倪
所以旧时有东海朝暾(tun)一目
宝石流霞的早晨
总是被抱扑道院的琴瑟箫笙唤醒
宝石山上的石头
有了声色之韵的陪伴
作为宗教文化载体和中华文化的物化形式
呼唤着远古文化的记忆
成为大众流放生命意象的对象
使西湖山水文化的精神内涵
以悠远的姿态
千古流淌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