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情韵》解说词17——龙井问茶
龙井问茶
是杭州人的一种生活喜好
一道杭州人生活习俗的风景
上龙井的路有许多条
三聚亭是其中之一
三聚亭
是地名 也是一座街亭的名字
《西湖志》中记载
位于云栖和梅家坞的岔路口
因为是梵村 云栖和天竺三条路的汇合处
所以得名三聚亭
公元一七五二年
乾隆皇帝下江南到了杭州
西湖四面群山起伏 松篁交翠 林茂花香
皇帝一时高兴
就在路边一处亭子停下车马
赏山阅水
这个亭子 就是“三聚亭”
一个龙井村茶农
恰好赶上了皇帝御驾
赶紧跪请皇上顺道去龙井村的农家
尝尝明前新茶
那个朝代
龙井村的路 “天竺已幽阻 风篁更盘纡”
三聚亭
恰如暗夜中的灯
引导乾隆的脚步入了龙井
一壶龙井香茶
啖之淡然似乎无味
饮后觉太和之气
弥沦乎齿颊之间
那好口感
乾隆再也不能释怀
到龙井喝茶
享受自然山水风光
北宋时的杭州就已经很成风气
当时一些豪门贵族 文人墨客常常为之
直到“三聚亭”偶遇御驾
龙井茶被乾隆降旨为贡品
明前龙井
在齿间余香缭绕
乾隆对龙井茶的欢喜之心
还没有满足
喝了茶不算
还要将茶树看个明白
面对满山坡的翠绿
满肚子诗文的乾隆
钦点了十八棵茶树
而今
多少年过去了
岁月沧桑
龙颜不再
而十八棵御茶树却依然青葱
三聚亭
是旧时龙井茶农进杭州城的唯一出路
对居住在狮峰山背面的
梅家坞茶农来说
更是走出大山的必由之路
八十四岁的茶人梅大德
对它有着特殊的感情
清末年间
由他的爷爷梅春洪创建的
“春记茶庄”
在梅家坞收购第一担茶叶后
就是经过三聚亭
买卖做到杭州城
到了大上海
到了广袤的东北
如果说
乾隆皇帝临幸龙井村
是日后龙井茶成为贡品的契机
那么
“春记茶庄” 则是梅家坞茶农
第一次突破狮峰山的桎梏
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向自由贸易的生产方式
迈进的第一步
梅大德喜欢来三聚亭
他常常在黄昏的夕阳中
看见年轻时的自己
在一个又一个(的)春季
把在梅家坞收购的大批茶叶
经过“三聚亭”
运出大山
说到龙井茶的炒制方法
还是和乾隆有关
乾隆下江南
每次都到天竺 龙井和云栖等地
看茶农采制龙井茶
多次品尝之后
皇帝佬儿得出结论
龙井茶的“无味之味 乃是至味”
他顺手摘了鲜叶
夹在书中
回到皇宫后取出一看
茶叶被压成扁形
但芸香四溢
毫不逊色
龙井茶从此就按照乾隆的意思
改变炒制手法
形成了现在独特好看的外型
龙井产茶
起始于元代
龙井茶有“狮龙云虎”之别
就是指狮峰 龙井 云栖 虎跑等地
所产的茶叶
其中以“狮峰龙井”为最
色绿 香郁 形美 味甘
人称“四绝”
龙井茶好
不仅因为天赐良田和山泉
更重要的是得了人文的滋养
乾隆御题 “龙井八景”
为人们增添了品茗的话题
公元一零七九年
北宋元丰二年
高僧辩才禅师从天竺回老龙井寺养老
立清规张贴在寺内
殿上闲话
最久不过三柱香
山门送客
最远不过虎溪
他在寺旁建了 “远心庵”
因此也被称为 “远公”
独处其中
苏东坡在杭州当官时
专程往龙井相访
走时
辩才相送
边走边谈不觉已过了虎溪桥
左右急叫 远公 送客已过虎溪
辩才闻声 举头一看
身子已在风篁岭下
辩才笑道
杜子美有云 与子成二老 来往亦风流
从此
改虎溪桥为过溪桥
还建了过溪亭
以纪念这段佳话吧
龙井村有三口 “龙井”
关于正宗的龙井究竟在哪
至今没有结论
从范围上划分
龙井有两个
风篁岭前称为里龙井
也叫下龙井
过风篁岭为外龙井
也称老龙井
现在里外龙井都还完好的存在
里龙井在龙井茶室
也就是过去的龙井寺内
是一个圆形泉池
外龙井一说在翁家山北坡
井圈上至今留有 “龙泉”
“葛洪遗迹”字样
另有一说
是十八棵御茶坡地后面
原胡公庙旁边山崖边的一个水池
石壁上至今留有“老龙井”字样
还有叫人看不明白的是龙井泉
它天下无双的绝妙处
是用一(根)棒棍搅动井内泉水时
水面上就会出现一条分水线
仿佛游丝一样不断在水面上左右摆动
然后慢慢消失
春记茶庄
留给梅大德老人许多追忆
一九五七年
春记茶庄
旧址辟为周总理纪念馆
茶庄没有了
梅大德还是把一张无形的茶叶
交易网传给了侄子辈
而今
他们通过电话做茶叶买卖
因为三条路汇合处而得了
好名的三聚亭
从松篁掩映中小路边的亭子
变成了现在无遮无拦
朝天大路旁的亭子
而今
喜欢来龙井问茶的
不独为杭州人
就是上海 苏州和南京人
也喜欢在周末
赶到龙井来喝茶
毕竟
地域只是一个空泛的概念
即使城市不同
但同样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润泽
龙井问茶的流行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常青于大众的
一个缩影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