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 旅游知识, Z 转载文章 > 仙山佛国——峨嵋山

仙山佛国——峨嵋山

2010年1月29日 AEROFISH 1,619 views 发表评论 阅读评论

仙山佛国——峨嵋山

一、峨嵋山概况

1、地理位置

雄秀西南的峨眉山,踞于四川省峨眉山市境内,距离成都约90公里,景区面积154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域达469平方公里。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大山,山势巍峨又秀丽清雅。峨嵋山一般指的是大峨山,居四峨之首。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次为金顶,海拔也在3000米以上,在我国的名山中是海拔最高的一座。峨嵋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1996年12月6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2、气候

峨眉山位于中亚热带和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整个山区云雾多,日照少,雨量充沛,终年云雾缭绕。“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峨嵋山海拔高且陡峭,气候带垂直分布明显,最高峰与平原之间温差较大。每年十月至次年四月,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均被冰雪所覆盖,没有四季之分,只有冬春之别。

3、植被

  峨眉山高耸入云,一山之上有四季,还有碱性、中性、酸性土壤的区别,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动植物资源。有人说峨嵋山植物种类相当于整个欧洲植物种类的总和,据统计,植物种数多达3700余种,其中种子植物1400余种,木本植物191属,属内种类丰富,如杜鹃属就有60种之多。还有100多种珍稀树种,有被称之为植物活化石的珙桐、连香、高山栗、双盾、铁蕨等,是第三纪遗留下来的珍贵树种,距今已有7000万年了。有著名的峨嵋冷杉、桢楠、洪椿等,还有许多名贵的中药材。峨嵋山有2300多种野生动物,包括大熊猫、黑鹳、小熊猫、苏门羚、短尾猴、白鹇鸡等珍禽异兽。

4、名小吃

三合泥:峨眉小吃中有名的一道甜品。主要用黑糯米、黄豆、芝麻、花生等材料精致而成,吃起来皮脆肉软,十分爽口。

叶儿粑:用糯米细粉做皮,内用白糖、花生、核桃、芝麻等合制成心子;用粑叶包好蒸后即可食用,味道鲜美,令人回味无穷。

峨眉凉粉:峨眉凉粉的花样很多,按颜色分有黄、白两大类;按原料分有米凉粉、荞麦凉粉、豌豆凉粉等。这些凉粉可根据需要切成大、小片子、丝、方颗等,或拌或煮。还别具一格的凉粉叫“打手摊子”,它不用碗,将凉粉切成巴掌大一块,托在手心,上浇调料,食客边走边吃,别有一番情趣。

5、土特产

    峨嵋茶叶:山高好出茶,峨眉山出产著名绿茶“竹叶青”和“峨蕊”。竹叶青采摘于清明以前,扁平翠绿,酷似杭州龙井,而风味又别有不同。

    雪魔芋:这是当年寺庙僧人的常备食品。蘑芋经自然冰冻之后,膨胀多孔,易于入味。景区各处均有包装好的干制品出售。

    其他:竹笋、香橙等土特产。

二、峨嵋山得名和历史沿革

1、得名

峨眉山脉自岷山分出,蜿蜒南来,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座大山。远望峨眉山,大峨、二峨两山相对,双峰缥缈,宛若双眉,因此叫峨眉山。

2、蜀中四大奇观

南宋大诗人范成大有诗“峨眉秀色甲天下,何必涉海觅蓬莱。”清人谢文明在万年寺前题刻了“峨眉天下秀”的石碑,因此“峨眉天下秀”的美誉四海流播,它与“青城天下幽”、“夔门天下雄”、“剑门天下险”并称为“蜀中四大奇观”。

3、历史沿革

    道之源:峨眉山在四大名山中是文化变迁最复杂的一座,可以说是道之源、佛之始,然后由道趋佛。四川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汉代的峨嵋山以道教为主,号为道教的洞天福地。道教有三十六洞天,峨嵋被封为第七洞天。传说神仙广成子、左慈、吕洞宾、张三丰等,都在这里修行过。峨眉山纯阳殿附近的千人洞,传说是吕洞宾修道成仙的地方,被封为“天下第七洞灵陵太妙之天”。附近的十字洞,相传是吕洞宾用剑划成的。至今在神水阁前,还留有“灵陵太妙之天”的大石碑,旁边的“大峨”石刻,据说是吕洞宾的手迹。

    佛之始:相传公元1世纪,佛教经南丝绸之路由印度传入峨眉山。另一个说法是,印度高僧宝掌和尚,首先与峨嵋山结下不解之缘,他称赞峨眉山“高出五岳,秀甲九洲,震旦第一山也”。“震旦”指太阳升起的地方,是古印度对中国的尊称。宝掌和尚最早结茅庵于金鸡峰,后来就改名为宝掌峰。但是这个宝掌号称“千岁和尚”,据说生于周威烈十二年(公元前414年),“魏晋间东游此土,入蜀礼普贤”,当时已经600多岁了,到唐高宗显庆年间才圆寂,活了1072岁,看来这个说法太离谱了。

比较可靠的说法是,佛教传入峨眉山,始于晋代。慧持和尚,也就是东晋名僧、净土宗的开创者慧远的弟弟,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从庐山入蜀,在观心坡下营造普贤寺 (今万年寺),使峨眉山成为“诸佛之长子”普贤菩萨的道场,于是普贤信仰开始迅速传播。

由道趋佛:但当时峨眉山还是道教盛行,东晋时,道教的乾明观首先改为佛教的中锋寺。隋唐以后,佛教兴盛,在山上普建佛堂,许多道观也纷纷改为寺院。6世纪中叶,世界佛教发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转向中国,四川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中心,峨眉山佛寺的兴建便应运而生。公元8世纪开始,禅宗独盛,峨眉山也成了禅宗的一统天下。9世纪中叶,宋太祖赵匡胤,派遣以僧继业为首的僧团去印度访问。回国后,继业奉旨来峨眉山营造佛寺,译经传法,铸造了重62吨,高7.85米的巨型普贤铜佛像供奉于今万年寺内,文化、艺术价值极高,成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峨眉山的影响也越来越凸现。

明清两朝是峨眉山的鼎盛时期,清顺治年间,山上最后一座道观纯阳殿,也被僧人改建,不过僧人们没有将纯阳殿改名,纯阳殿成了全山惟一保留道教名称的庙宇,峨眉山终于成为佛教的一统天下。当时全山有佛寺38座,庵堂72所,僧侣3000多人。

目前,全山共有僧尼约300人,寺庙近30座。

三、峨嵋山的佛教文化

1、 普贤的名号和来历

普贤是梵文Samantabhadra(三曼多跋陀罗)的意译,又译作“遍吉”,即普遍贤善的意思。《华严大疏》说:“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贤;又德周法界曰普,调柔善顺曰贤。” 普贤菩萨的理德、行德,与文殊菩萨的智德、证德相对,也就是普贤代表德与行。德,据说普贤菩萨有延命之德;行,即普贤菩萨发的十大行愿,故他的尊严号是“大行普贤”。

关于普贤的身世,主要有三种说法:

诸佛之子:《华严经》说:“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

阿弥陀佛第八子:《第二菩萨经迹》和《悲华经》都说他是转轮圣王无诤念(即阿弥陀佛成佛前世的身份)的第八王子,与第一太子观音、第二王子大势至、第三王子文殊是亲兄弟,一家子。

妙庄王二女儿:《小乘经》说:“妙庄王三女,长文殊,次普贤,次观音,一子即地藏。”把普贤说成是女性,定妙庄王的二女儿, 观世音的二姐,这是中国人的说法。

2、 普贤的形象和坐骑

普贤的形象:依照佛教说法,菩萨是没有什么性别之分的。唐朝以前的普贤像多是男身女相,宋代以后是女身女相。

普贤菩萨像在佛教寺院中单独供的不多,多为释迦佛的胁侍。普贤菩萨像大多头戴宝冠,身穿菩萨装,坐于一六牙白象上,骑象的普贤菩萨像大都为合掌。

密教中,普贤有各种不同的形象。《金刚界曼荼罗大钞》云:“普贤菩萨,左拳右莲,上有剑,密号真如金刚。”《胎藏界曼荼罗大钞》中说:“普贤头戴五佛宝冠,左手执莲,上有剑,右手伸掌。”

普贤菩萨也常被视为祈求延命时的本尊。据《普贤延命经记》,普贤延命菩萨像为面如满月的童子形,头戴五佛宝冠,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金刚铃,坐千叶宝花,由一个三头白象王背负着。象足踏一大金刚轮,下有五千群象,金身放宝光。此像多为画像。

另有二十臂的单尊像为头戴五智宝冠,二十臂分别拿着钩、索、轮、铃等物,坐在千叶宝花上,宝花下有四头白象,分别面向外站立。象的顶上有四天王,朝外面向四方站立,护持佛法。

普贤的坐骑:普贤的坐骑六牙白象,据说原为菩萨所化,以示威灵,《普曜经》说:“菩萨便从兜率天上垂降威灵,化作白象,口有六牙。”六牙是佛法六度的象征,《普贤观经》曰:“六牙表六度(即到达彼岸的方法,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四足表四如意(四种禅定)。”

佛经还说:“普贤之学得于行,行之谨审静重莫若象,故好象。”就是说,白象是普贤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所以,普贤的坐骑和大自然中的动物是毫不相干的,只是一种象征。

3、 峨眉山与普贤

为什么峨嵋山最终成为普贤道场、佛教名山了呢?这主要归功于佛经的记载。《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贤胜(普贤),与其眷属(指门人)三千人,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峨嵋山白天有著名的“佛光”,晚上则有“圣灯”。据说每逢晴朗的午夜,在金顶上看群山,有千百万点晶莹闪耀的光亮,从群山升起,象征一盏盏的明灯,忽上忽下,是峨眉胜境之一。峨眉山地处中国的西南部,峨眉山白昼夜晚都会大放光明,因此中国佛教就把峨眉山认定为佛经中的“光明山”,进而认定为普贤的道场。

  还有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说法,《峨嵋山志》记载,说是东汉明帝永平六年(公元63年),峨嵋山隐士蒲公上山采药,看见一头野鹿,足迹如莲花,蒲公“追之绝顶无踪”,忽见奇丽佛光。蒲公回头请教在峨嵋山结庐修行的印度和尚宝掌,宝掌答曰:“此是普贤祥瑞,于末法中,守护如来,相见相现于此,化利一切众生。”于是,蒲公出家为僧,并在此建普光寺供奉普贤菩萨,峨嵋山因而成为普贤的道场。

四、峨嵋山著名建筑景观

报国寺:从峨嵋山麓到顶峰,大约有50公里,如山之初,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报国寺。报国寺建于明代,原名会宗堂,供奉佛(普贤)、道(广成子)、儒(陆通)三尊偶像,取三教会宗的意思。清朝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亲笔题写了“报国寺”名,意即报效国家。寺庙有四重建筑,从大门进去依次是:弥勒殿、大雄宝殿、七佛殿和藏经楼。峨嵋山佛教协会就设在寺内。庙内有一尊明永乐三年(公元1415年)烧制的的瓷佛,高2.47米。另有明代的紫铜华严经塔高达7米、14层,镌刻了《华严经》全部经文及4700余尊佛像。加上明嘉靖年间的铜钟,可谓报国寺的镇寺三宝。

伏虎寺:报国寺逶迤西行约一公里处,可以看到掩映在葱葱郁郁楠木林中的伏虎寺。传说这里山高林密,老虎出没伤人,伏虎寺为镇伏虎狼而建,一说是寺后的山形似一只卧虎而得名。其实,此寺建于唐代,原名神龙堂,宋代改名为伏虎寺,屡经兴废,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历时20年,建成13重殿字的崇隆大庙,岑楼复阁,曲折深邃。寺周有杉、楠、樟、柏二百余株,把寺庙掩藏得严严密密,因此有“密林藏伏虎”的说法。寺内有一处“离垢园”,匾额为康熙皇帝御笔亲书。据说寺庙的屋顶上一年四季没有树叶杂物,因此叫“离垢园”,其实不是什么神的力量,而是风力所为。 

万年寺:万年寺是峨嵋山六大古寺之一,万年寺的基地,相传是汉代采药老人蒲公礼佛处,东晋始建寺庙,初名普贤寺,唐代改称白水寺,宋代称白水普贤寺,明代万历年间改为圣寿万年寺直至今日。此寺原有殿宇七重,规模宏大,现在仅存明代无梁砖殿一座,其余建筑都是解放后重建的。无梁砖殿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殿顶呈穹隆形,为砖砌拱券结构,不用寸木,上面绘有手持琵琶、箜篌、芦笙和笛子,仙裾飘拂的四仙女。

殿内有铜铸普贤骑象一尊,高7.3米,重62吨,铸于宋朝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普贤神态安详,头戴金冠、身披袈裟,手持如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座下的六牙白象卷鼻舒尾足踩莲花做举足起步状,造型精巧,形象生动。殿内四壁上龛还供有307铜铸佛像,下层又有小龛24个,各供小铁佛一尊。

寺内右侧有明月池(又名白水池),相传唐代僧人广濬曾在池边为李白弹琴,李白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洪椿坪:万年寺的西南是名称独特的古寺洪椿坪,洪椿坪始建于宋代,原名千佛庵,后因寺前有洪椿古树,明代改名为洪椿坪。现存寺庙为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重建,寺内大殿三重,观音殿楼上有木制千佛莲灯一盏,高2.25米,直径1.2米,七条金龙盘柱,200余尊佛像雕嵌其上,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洪椿坪是峨嵋山著名避暑胜地,这里海拔高度为1200米,四周群山环抱,林木葱郁,空气清新。盛夏清晨,寺庙上空的浓雾,好似霏霏细雨,人们称之为“洪椿晓雨”,是峨嵋十景之一。

仙峰寺:出洪椿坪上行,山路越来越陡峭,经九十九道拐,即到达位于海拔1752米的仙峰寺。元朝时这里还只是小庵一座,名慈佛院;明代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经扩建成寺,原有的殿宇,覆顶的都是铁瓦锡板,可见耗资之巨大。清代改名为“仙峰寺”,现有建筑多为清代重建。寺院四周经常有群猴出没嬉戏,毫不怕人,游人得以与猴共乐,颇有野趣。

洗象池:从仙峰寺继续上行,经遇仙寺,爬九岭岗、钻天坡,一路陡峭,便来到海拔2070米的洗象池。这里明代筑有“初洗庵”,清康熙年间改建为寺。寺前有个水池,叫“洗象池”。传说是普贤骑象上山时,曾在此洗象而得名。洗象池夜晚,如果月出中天,碧空万里,寒光融玉,景致十分优美,人们称之为“象池夜月”,为峨嵋十景之一。

五、峨嵋山著名自然景观

概述:清代诗人谭钟岳将峨眉佳景概括为十处:即金顶祥光、象池月夜、九老仙府、洪椿晓雨、白水秋风、双桥清音、大坪霁雪、灵岩叠翠、罗峰晴云、圣积晚钟。现在又发现和命名了一些新景观,如红珠拥翠、虎溪听泉、龙江栈道、龙门飞瀑、雷洞烟云、接引飞虹、卧云浮舟、冷杉幽林等。

金顶祥光:佛光、云海、圣灯,是峨眉金顶的三大自然奇观。

佛光:在金顶的睹光台眺望,台前白云平铺之时,阳光照在云层上,可见明亮艳丽的五彩光环。僧人称之为“佛光”,据说影入佛光可获吉祥,故名“金顶祥光”。每当中午时分,太阳高悬,山中云气缭绕,尤其雨雪初歇,阳光朗照,游人立于睹光台上,平平的云海上会出现一个直径几米的彩色圆环,颜色越来越浓,外红内紫,极其美丽,而自己的身影就被这光环笼罩,举手投足,影随身动,即是两人并肩而立,也只能各自看到自己的影子,绝无双影,故又名:“摄身光”。

佛光的大小、色彩、形状不尽相同,名称也各异。白色无红晕的,称“水光”;大如簸箕的,称“辟支光”;小如铙钹形的,称“童子光”;光环方向稍稍向上,向东偏斜的,叫“仙人首”或“仙人掌光”;光环如虹的,称“金桥”。佛光大多依云而出,如若无一丝云彩,突然出现一个彩环,称为“清现”,最为难得;还有一种叫“反现”,即佛光不在中午,却在早晨出现;不在东方的岩下,却在西面出现,此种现象最奇特,极为少见。

云海:云海是峨眉金顶的另一奇观。每当晴空万里,深谷云雾弥漫,越积越厚,一望无涯。站在舍身岩前放眼望去,茫茫云海中,峨眉诸峰犹如一座座孤岛:如若空中无风,云面似镜,游人仿佛置身于蓬莱仙境。如遇风起,云海波涛翻滚,犹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则又使人心潮澎湃。

云海瞬息万变,时而絮绵平铺,堪称“云毯”;时而波涛漫卷,称作“云涛”;时而簇拥如山,称为“云峰”;时而聚结成堆,称作“云团”;时而圆如洞窟,称作“云洞”。有时候,云层又随风多变,神奇莫测,如骑龙跨凤、车舆仪仗、飞禽走兽,古称“兜罗绵云”或“兜罗绵世界”。

圣灯:峨眉山金顶晴朗之夜,舍身岩下峡谷林莽中,忽见一点两点,如豆的星光,渐次千点万点,飘曳腾涌,忽高忽低,时散时聚,仿佛银河繁星坠落岩谷,令人眼花缭乱,心动神摇。这种现象,自古称作“万盏明灯朝普贤”。“圣灯”现象极为奇特,它的形成原因,有人说是磷火,有人说是萤火虫,也有人说是附在树枝上的“密环菌”遇到高湿度空气发的光亮,莫衷一是。

九老仙府:仙峰寺右侧一里左右,是全山最大的天然溶洞九老洞,全长1500多米,分为三段。第一段人可直立行走;第二段开始出现岔洞,只能崎岖爬行;第三段则是裂隙型的洞穴,人侧着身子挤进去都困难。洞的深处可看到异态纷呈的石钟乳、石柱、石花、石帘、石笋,听到哗哗的阴河流水声。

传说古时候有九位老神仙在洞内居住,黄帝从黄河边远道而来,到峨眉山拜访天真皇人,巧遇穴居此洞的九位老仙人,名叫“天英、天任、天柱、天心、天禽、天辅、天冲、天芮、天蓬”,黄帝问他们的年龄,九位老神仙都记不清了,只记得自己年轻时为女娲娘娘炼石补天捡过石头,看来是确实资深老前辈了。所以这儿被称为“九老仙府”,是峨嵋十景之一。

大峨山潮:纯阳殿不远处的“响水桥”,有一种十分奇特的自然现象。走在桥上有时候会听到一种声响,犹如海水澎湃,山谷的上方汹涌而下,由远及近,越来越宏大,简直让人怀疑是山洪瀑发。其实当时天色并无变化,更没有下雨,桥下仍是涓涓细流。约两三分钟后,声音由大渐小,又逐步恢复平静。当地人称这种声音为“山潮”,有谚语说:“大潮之后有晴天,小潮过后雨绵绵,久久不潮必干旱,三潮三息是丰年。”明代峨眉山的进士高光还为此写了一篇《山潮赋》。

普贤船:龙门洞山溪中有一块巨大的奇石,长约35米,宽2.5米,其形如船,上有层层页状石岩堆积,如一本本经卷叠放,这便是“普贤船”,当地人称“石船子”。相传当年普贤菩萨撑着这条载经之船来到此地,这里还是汪洋一片,普贤菩萨搬书上岸,经书还未搬完,水已退去,经船搁浅。为防经书被盗丢失,普贤施展佛法,将船点化成此巨石,留存至今。明代有人在山崖上刻“藏舟于壑”四个大字,指的就是这件事情。

 

【最后修改时间:2010年7月6日】

本文对我无帮助,减1分本文对我有帮助,加1分 (本文对您有帮助吗?)
Loading ... Loading ...

  1. 本文目前尚无任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