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 旅游知识, Z 转载文章 > 清凉圣境——五台山

清凉圣境——五台山

2010年1月29日 AEROFISH 1,473 views 发表评论 阅读评论

清凉圣境——五台山

各位学员,大家好。欢迎进入《清凉圣境五台山》课程的学习

本课程包含五个章节的内容,详细介绍了清凉世界五台山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自然风光、建筑文化、名人逸事

一、地理位置及民风

1、地理: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地区东北部,东经113度35分,北纬39度,地跨河北、山西2省,包括4个县。五台山风景区绝大部分坐落在以台怀镇为中心的五台县境内,有小部分跨繁峙、代县和河北阜平,总面积超过3000平方千米,区域300千米。

五台山的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点北台叶门峰海拔3058米,被称为“华北屋脊”。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建艺术、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区。

五台山虽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较方便,有“四关一门”与外部相通。

2、气候: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绝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而五台山例外。这里山高林深,气候凉爽,降雨较多,植被覆盖率很高。古人有诗曰:“五月行踪人大孚(寺),万松如剪雪平铺”。“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因而,人们也称五台山叫“清凉山”。

3、得名:五台山这一名称是对五座山峰的共同特点的形象概括。东台、西台、南台、北台、中台五峰对峙,雄伟壮丽。“(峰)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山,或五顶山。

4、饮食:五台山一带饮食文化极其发达,比较有特色的当地饮食主要有忻州瓦酥、定襄蒸肉、代县黄酒、神池麻花、原平锅魁、五寨猪黑肉炖粉等。

忻州瓦酥,以其形似瓦片而得名,制作始于明末清初。其质酥脆,味甜香郁,堪称炉食中之一绝。久放色味可不变,常食有健胃壮身的功用。

定襄蒸肉传说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曾经作为贡品进献皇宫,并被视为珍品。具有肉香扑鼻、口感绵润、回味无穷、多食不腻等特点。

代县黄酒,酒色金黄,温和醇香,热饮味道更佳。具有补中益气,健身活血,提神御寒之功能。

神池麻花看去色鲜而美,闻之扑鼻而香,吃起来脆而不硬,酥而不散,香甜耐嚼,回味无穷。于食品业著称甚久,蜚声北方各地。

5、民风:五台山地区民风淳朴、厚实,善良好客。

二、历史沿革及渊源

1、创建时间:关于五台山的创建时间有两种说法。

一是认为五台山创建于东汉。明万历时,五台山狮子窝寺的镇澄认为五台山佛寺的创建,始于东汉明帝邀请摄摩腾来华传播佛法之际,亦即一般认为中国有佛教之初。

他在其编撰的《清凉志》中说:“汉明帝时,摩腾西至,以慧眼观清凉山乃文殊化宇,中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奏帝建寺,额曰大孚灵鹫寺,……。”镇澄的《清凉志》在国内外流传很广。

另一个观点认为五台山创建于北魏。唐高宗时释慧祥编撰的《清凉传》,是记述五台山佛教史迹最古老的专著。《清凉传》说:“大孚图寺(即大孚灵鹫寺),寺本元魏文帝所立。”又云:“清凉寺,魏孝文所立,其佛堂尊像于今在焉。”按照这一记载,五台山佛教则肇兴于北魏孝文帝时,大孚图寺和清凉寺都是北魏孝文帝时创建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编的《宗教词典》亦说五台山的佛教肇兴于北魏孝文之际,曰:“北魏时即建有佛寺”。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但那时寺庙并不多,规模亦不大。史籍记载,“时魏境有寺三万所,僧尼二百万人。”

2、历代沿革:五台山成为佛教圣地,并在中外佛教界发生重大影响,是从唐代开始的。有唐一代是五台山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

李唐王朝起兵太原而有天下,所以视五台山为“祖宗植德之所”。贞观九年( 635),下诏曰:“五台山者,文殊必宅,万圣幽(木妻),境系太原,实我祖宗植德之所,切宜祗畏。”“是年,台山建十刹,度增数百。”

武则天在长安二年( 702)敕命重建五台山的代表寺院清凉寺。工峻后,命大德感法师为清凉寺住持,并封其为“昌平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主掌京国僧尼事。”这是五台山在全国佛教界取得统治地位的发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统治者的利用和挟持下,发展成为名山圣地的开始。

在唐代,佛教备受推崇,全国所有寺院的斋堂,都供奉有文殊菩萨像。五台山为佛教文殊圣地,故空前隆盛,名僧辈出。

著名高僧澄观(738-839),曾留居大华严寺研讨《华严经》,在寺中主讲《华严经》五年。唐德宗尊其为“教授和尚”。他卒于唐文宗开成四年( 839),年一百零二。唐文宗“特辍朝三日”,命“重臣缟素”,隆重葬之。被尊为“华严宗第四代祖师”。这也是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 980)重修五台十寺。太平兴国寺住持真宝最为著名。钦宗靖康元年(1126),代州失守,金兵攻入五台山,真宝率领僧众浴血奋战,后被擒。大义凛然,宁死不屈,最后被害,他的爱国情操深为世人所钦仰。

蒙古族建立元朝后,国家曾多次征调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在五台山大兴土木,营建寺院。据《元史》记载,征派的军卒工匠总数就达一万二千九百人之众。

明清时期,五台山佛教发展到了它的鼎盛时代,其突出表现为喇嘛教的兴盛和清朝皇帝频频朝礼五台山。

明成祖朱棣派人到西藏迎请噶举派名僧哈立麻喇嘛到京。又大兴土木,“命太监杨升重修寺宇,并葺育王所置佛舍利塔(即现在的五台山大白塔),以饰法王之居。”于是在明代五台山又发展成为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即喇嘛教)的名山了。明万历时,五台山“台内佛刹、凡六十四所。台外佛刹,凡三十六所”。

清康熙帝曾五度朝礼五台山。乾隆更是六度朝礼五台山。第六次朝礼时已经八十高龄了。清代五台山的喇嘛教盛极一时,有名的高僧大都是喇嘛僧。其代表当推第二世章嘉活佛。章嘉二世通晓汉、藏、满、蒙四种语言文字和梵文,曾以汉、藏、满、蒙四种文体翻译《大藏经》中的咒语。乾隆五十一年卒,年一百四十五岁,清廷为其隆重安葬,建塔于(五台山)镇海寺。嘉庆时,仅菩萨顶就有喇嘛僧五百六十一人。

清末,五台山有青庙七十八所,僧侣人数亦在千人左右。

3、文化内涵:五台山是佛教文殊菩萨的道场,现存寺院48处,僧尼数百人。文殊菩萨亦称天童子,其行广大,其愿无边,行一切菩萨公德,教化一切众生。在佛教经典中,文殊菩萨的住处“名清凉山”,《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也云:“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州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项,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由于佛教经典中所说的文殊菩萨住处——“清凉山”“五顶山”,同五台山的地形、气候、环境,极为相似,所以中外佛教徒便把五台山这个“五峰耸出”“曾无炎暑”的自然存在物,当作是他们虚幻世界里的文殊菩萨住地了。这样五台山就成了佛教徒们竞相朝礼的圣地,驰名中外,显赫于世。

三、五台山自然风光

1、概述:五台山群山连绵,峰奇岩峻,山间云雾变幻,气象万千。自然人文景观相融合,众多胜迹与动人传说相结合,组成景色怡人的山水画卷。

2、东台:海拔2795米,在台顶建有望海寺和佛塔。寺内供“聪明文殊菩萨”。每到夏季的晴日,拂晓时登上望海楼向东眺望,这时在你眼前出现的是云雾蒸腾,犹如海洋,烟云缭绕,旭日东升,霞光万道,胜似在海上观日出。

3、西台:海拔2485米。台顶有法雷寺,寺内供:“狮子吼文殊菩萨”。站立台巅向西观望,只见山峦层叠,松林茂密,枝叶繁茂,郁郁葱葱。当值秋日,秋高气爽,日落夜静,月挂中天,景色迷离而诱人

4、南台:海拔2660米。台顶有石头砌成的普济寺。寺内供“智慧文殊菩萨。”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处。相传始建于北魏。南台顶部、山腰,野花盛开,花香馥郁,异常美丽。登临遥望四野,花团锦簇,令人神怡。

5、北台:海拔3058米,以惊险取胜,是五台山中之最高峰,也是华北地区最高峰。台顶气候异常寒冷,通常9月见雪,4月解冻,台背阴面有常年不化的冰雪,称之为“万年冰”。台顶上有石砌的灵应寺,寺内供“无垢文殊菩萨”。。

6、中台:海拔2894米,山顶有寺庙演教寺,寺内供“儒童文殊菩萨”。中台顶巨石堆积,石面杂生苔藓,阳光照射,碧翠生辉,如蛟龙腾起,人们称之为“龙翻石”。五台山气象站就建于中台顶上。

四、五台山建筑文化

1、寺庙建筑群:

显通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规模较大,历史最古。俗称“祖寺”,朝山礼佛者,必先拜谒显通寺。据《清凉山志》记载,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寺宇面积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四百余间。砖构无量殿,宽七间深四间,重檐歇山顶,规模宏伟,砖雕精致,内供无量寿佛,上部藻井,华严经字塔及各种供器,均为有价值的历史遗物。

菩萨顶: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传为文殊居处,故又名真容院,亦称文殊寺。创建于北魏,历代重修,明永乐以后,蒙藏教徒进驻五台,大喇嘛居菩萨顶,菩萨顶成了喇嘛庙之首。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形制,手法及雕刻艺术,多参照皇宫宫式制度营造。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菩萨殿,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

塔院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原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时独立为寺,改用今名。舍利塔塔基座正方形,藏式,总高约60米,全部用米浆拦和石灰砌筑而成,在青山绿丛之中,高耸的白塔格外醒目。人们把它看作五台山的标志。

罗睺寺:创建于唐代,明弘治五年重修。清康熙年间,该寺由青庙改为黄庙,住藏族喇嘛。寺殿宇内的主要塑像,有明显的喇嘛教风格。文殊菩萨塑像和别的青庙里的不同。文殊菩萨骑坐的狮子卧在莲台上,文殊菩萨面色是白的,而不是金色的,肩膀两边还添了伸出的肩花,肩花上一边放着智慧剑,一边放着经书。这是喇嘛庙文殊菩萨塑像的典型特征。

寺中最吸引人的景观是“开花现佛”,在寺院的最后一座大殿里。殿中央有一木制彩绘大莲花。莲花茎部下方连着一个大圆盘,平时,莲瓣紧合,当莲台转动时,莲瓣便在空中徐徐绽开,四尊阿弥陀佛像慢慢现了出来,世称“开花现佛”。

殊像寺:坐落在塔院寺和万佛阁西南不足1里的地方。在寺外牌楼前,有一股清澈见底的泉水,叫般若泉。般若,是梵语增加智慧的意思。历史上的般若泉水多做入朝贡品。

殊像寺创建于元代,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又为青庙十大寺之一。寺内正中文殊阁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大殿内有文殊菩萨塑像,高约9.3米,如出神工,远近闻名。文殊大殿内三面墙壁上的五百罗汉图,浓缩了古印度的佛国世界。

2、雕刻:五台诸寺雕刻艺术,以南山寺为冠。寺内殿宇形式结构各具特色。各殿檐下各种石雕人物,花卉,山水图案,内容有神话传说,戏剧人物,历史故事等,图案精致,饰以彩绘贴金,富丽堂皇。大雄宝殿内塑释迦及二第子和胁侍菩萨,石雕汉白玉送子观音,工艺尤精。两侧明代塑像十八罗汉,是五台山罗汉中的佳品。墙壁上满绘佛传故事,从乘象投胎到涅槃八十四幅,笔力流畅,色泽浑厚,是明代原作。

3、石刻:广济寺,创建于至正年间,正中为弥陀殿,最后为大雄宝殿五楹。佛,菩萨,金刚等塑像及麟,狮,象,都是元代佳作。

南禅寺,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唐代木构建筑。大殿内有佛坛,宽8.4米,高0.7米,坛上满布唐代彩塑。形体,衣饰,手法与敦煌唐代彩像如出一辙。各像塑造精巧,手法纯熟,是我国唐塑中的佳作。

4、壁画:岩山寺创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现存殿内壁画构图严谨,笔力刚劲,建筑瑰丽精巧,人物神态逼真,设色浑厚,技法纯熟,是我国金代壁画中记载宋金时期宗教、建筑,美术的宝贵资料。

5、特色景观:佛母洞是一个石灰岩洞,按佛经说,是供奉释迦牟尼的洞。分内外两洞,外洞大而明,内洞小而幽,中间有一个扁圆形孔穴相通。内洞中,可以容纳五至七人。内洞的洞壁上,山岩经水溶化,产生许多乳石及石笋,夹有各种色质,犹如人体心肝五脏,洞形又呈葫芦形状,后人称为母腹。佛教宣扬进入小洞就是投胎佛母,受其恩育,复出小洞就是洗掉人生一切烦恼,获得无上欢快幸福。

竹林寺由唐代高僧法照所建。日本天台宗高僧入唐求法沙门圆比觉大师在唐代就曾到此朝山拜佛。日本昭和十七年,天台法孙末享金钢子上阪泰山和尚曾撰刻“圆仁慈觉大师御研钻之灵迹”汉白玉石碑一通,矗立寺内。现汉白玉石碑和高塔完好无损。

五、五台山名人逸事

1、五郎出家:集福寺又名洪泉寺,寺宇建筑呈藏式格局。该殿坐西向东,殿分三进,两侧配以廊房。南配殿供有杨五郎塑像。

2、顺治出家:“顺治出家”是清宫一大疑案。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顺治因爱妃董鄂病死而消沉出家。后来,康熙又多次陪奉母后游巡五台,遂更有顺治出家五台山、康熙来此寻父之说。

3、梁思成、林徽音的情缘:1937年夏天,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携才貌双全的妻子林徽音到山西考察古建筑。他们在山西五台地区发现了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佛光寺。林徽音在寺内东大殿梁下最先发现了“女弟子宁公遇”的墨书题字,又在石经幢上找到了“宁公遇”的真名,然后他们又陆续在梁下找到170多处墨书题记。梁思成在佛座背面发现一幅唐代壁画,被人誉为“亚洲佛光”。

【最后修改时间:2010年7月6日】

本文对我无帮助,减1分本文对我有帮助,加1分 (本文对您有帮助吗?)
Loading ... Loading ...

  1. 本文目前尚无任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