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3 旅游知识, Z 转载文章 > 东南圣境——九华山

东南圣境——九华山

2010年1月29日 AEROFISH 1,824 views 发表评论 阅读评论

东南圣境——九华山

一、九华山概况:

1、地理位置:

九华山坐落于安徽省青阳县境内,北临长江,南眺黄山,方圆一百多平方公里。融丰厚的文化与秀丽的风光于一体,素有“莲花佛国”之称。

2、气候:

九华山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在13.4°C,具有春迟、秋早、夏短、冬长的特点,四季分明,是旅游避暑的胜地。九华山四季多云,尤其是春季,春雨绵绵,云雾茫茫,云层较厚,容易见到云海。

3、得名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因为山有九十九峰,其中九峰最雄伟,唐代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携友人同游至此,将此山改为九华山。李白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序言说:见“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花。按图征名,无所依据,……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遂挥毫泼墨写诗,其中“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等名句更是传颂至今。

4、饮食

九华山地区长期以来保持着食素的习惯,九华寺庙有素菜100多种,除庙宇供应素斋外,还有“佛香斋素菜馆”。风味以徽菜和地方风味为主,著名素菜有“天台双冬”、“红烧石鸡”、“清蒸甲鱼”、“串烤跑兔”、“炒野鸡”、“佛山冰球”,以及“佛珠肉”、“素鸡”、“素香肠”等佛家名菜。

5、民俗

当地年俗也很特别,先过荤年,后过素年。荤年由农历腊月二十八日算起,当地居民举家荤食,次日以草木灰将锅碗器皿擦洗干净,开始素食。三十日起,做素菜过正年,素食将一直持续到新年的正月初三。

当地民风朴实、虔诚,深受佛教文化影响。集体朝山的人数满百人称“百子会”,两百人以上的为双百子会;不满百人称小百子会。活动在地藏王生日(农历七月三十日)期间最盛,当地居民更是以当晚赶到九华山肉身殿上通宵静坐“守塔”、绕塔诵经为荣。

6、特产   

最出名的是名茶“九华毛峰”。另外,天然野生植物有名的是黄精、百合、核桃、银杏等,尤其以石耳、竹笋和银耳著称,被誉为“九华三耳”。

工艺品比较有名的是竹木器具、折扇、石雕等。

二、佛教文化的历史沿革

1、 创建时间:

东晋隆安五年(公元401年),由天竺高僧杯渡禅师将佛教传入九华山。

2、 历代沿革:

    千百年来,九华山的佛教文化历经兴衰,大体经过几个时期:东晋创始、唐中期初创、唐后期至五代式微、宋元恢复发展、明清达到鼎盛。

九华山佛教始自南北朝时期。据史料记载,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 503年),有一僧名伏虎,在九华山拾宝岩建伏虎庵。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一说开元年间),新罗国王的近宗金乔觉剃发携白犬,渡海来华,云游到此修行,居住于九华山东崖峰的岩洞中。他在九华山75年,到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七月三十夜坐化圆寂(一说贞元十年圆寂)。他的苦行感动了众多善男信女,当地乡绅诸葛节等捐资,为金乔觉建寺。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池州太守张岩奏请朝廷赐“化城”匾额于该寺。金乔觉圆寂时,相传山呜谷陨,群鸟哀啼,地出火光,其尸身越三年而栩栩如生,僧众尊为地藏菩萨,建肉身塔供奉。九华山遂成为地藏菩萨道场。

九华山的香火之盛,甲于天下,其中尤以明、清两朝为鼎盛时期。明朝洪武、宣德、万历年间屡次赐金修建化城寺,万历年间还两次给九华山化城寺颁赐《藏经》。

自明代起,九华山日益兴旺,寺庵总数超过一百,僧尼众多,与五台山、峨嵋山、普陀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清朝康熙、乾隆皇帝数次巡游江南,分别钦赐“九华圣境”、“芬陀普教”御笔匾额,屡赐重金修缮化城寺。九华山佛教又有了进一步发展,除化城寺十方丛林外,还形成了百岁宫、甘露寺、东崖寺、祗园寺四大丛林。

至清朝末年,寺庵曾多达360余座,僧尼四、五千人,“胜境层层别,高僧院院逢”,蔚为壮观。九华山现存古寺94座,佛像1500余尊,文物2000余件,僧尼700余人。

3、 文化内涵:

九华山的名字中,包涵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古人认为,“九”为数中最大者,因此天有九重,皇宫有九重;派别有九流,官员有九品等等。此外,“九”、“久”同音,长长久久,中国人视“九”为吉祥之数。九华山与“九”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山有99峰,主峰有9座;九华胜境有九子峰、九子泉、九子古松、九死还魂草等;大悲宝殿千手千眼观世菩萨像高9.19米,殿前有常行菩萨双九龙壁,肉身宝殿护国肉身宝塔上有9层木塔,塔前的石阶是九九八十一级,钟鼓楼下有99级石阶回廊等等。

三、地藏传奇:

    1、地藏称号的来源     

地藏是梵文Ksitigarbha的意译,音译是“乞叉底鹐沙”,《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说他“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地,指大地,藏,意为储藏。两句合璧,故称地藏。

地藏另有一个美称,叫“大愿”地藏,和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观音的“大悲”,相提并论。按佛教说法,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在释迦牟尼佛寂灭后,弥勒佛未降世前的一段“无佛之世”,留住世间,教化众生,度脱沉沦于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诸道中的众生。他在佛前立下大誓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所以,地藏被称为“大愿”,并被佛陀封为“幽明教主”。

2、地藏来历   

关于地藏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大愿地藏。如前所说,大愿地藏受命于佛陀入灭之际,出任“代理佛”。

本为婆罗门女。《地藏菩萨本愿经》记载,印度一位婆罗门女,“其母信邪,常轻三宝(佛、法、僧)”,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婆罗门女不忍其母在地狱受苦,遂变卖家宅,献钱财供养于佛寺。受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指引,梦游地狱,见鬼王,求得母亲得脱地狱。婆罗门女醒来,才知道是梦游,于是在如来像前立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释迦牟尼佛告诉文殊说:“婆罗门女者,即地藏菩萨是。”就是说地藏的前世,就是为救母脱地狱的婆罗门女。

前身为目犍连。《三教搜神大全》说,地藏前身为目犍连。目犍连简称目连,为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目连救母的故事,与婆罗门女有点相似,但名气更大。两人都曾游历过地府,又都将身陷地狱受苦的母亲解救了出来。虽然目连最终只修得罗汉之身,却因其孝义之举,被世人附会为拯救地狱之苦的幽冥之主。

地藏为“金蝉子”。《历代神仙通鉴》说,太上老君对众仙说,他曾经遇见地藏,地藏合掌躬身,老君回复道:“君当为幽冥教主,作东方佛家首领,无庸谦让也。”“地藏称谢,众仙方悟为‘金蝉子’也”。因为照《历代神仙通鉴》的说法,盘古五世孙金蝉诸子为五岳之神,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就是主管“幽冥世界”的,于是地藏就成了“金蝉子”。显然,这是道教为抬高自己地位而编造的。尽管以上诸说流传已久,或多或少有些影响,但远不及“地藏为金乔觉”的说法影响深远。

3、金乔觉的故事   

唐代开元七年,24岁的新罗国僧人金乔觉跋山涉水来到中土,在九华山潜心修持75年,于99岁那年圆寂。佛徒们以他生前苦行,坐化后形迹与经典所载的地藏菩萨相若,尊之为地藏菩萨化身,辟九华山为地藏菩萨应化道场,将其肉身妆漆镀金,塑为菩萨,享受千年香火。每逢菩萨圆寂日,海内外信众都要云集九华,举行庙会,以志纪念。

4、地藏奇特的坐骑:

地藏坐骑是一头长得有点像狮子的怪兽,雅名“谛听”,又叫“善听”,据说神通广大,能照鉴善恶,察听贤愚。《西游记》第五十八回说,连观音和玉帝都无法分辨的真假美猴王,这“谛听”趴在地上一听,就辨认出来。传说金乔觉当年是骑着这种独角兽,远渡重洋由新罗国来到九华山。化城寺的铜铸独角兽“谛听”,是九华山珍贵文物之一,铜器重逾250公斤,是明朝皇帝赐予的。

5、地藏的名号与形象   

地藏菩萨因立下大愿“度尽六道中生死流转的众生”,因此常现身于人、天、地狱等六道之中,有“六地藏”之称,其形象多为男身男相:

(一)檀陀地藏,“檀陀”是一种人头幢,其形象为左手持人头幢,右手结甘露印,专门救助地狱道众生。 

(二)宝珠地藏,左手持宝珠,右手结甘露印,专门救度畜生道。 

(三)宝印地藏,左手持锡杖,右手结如意宝印,专门济度畜生道。 

(四)持地地藏,左手持金刚幢,右手结施无畏印,专门济度阿修罗道。

(五)除盖障地藏,左手持锡杖,右手结与愿印,为人除掉八苦之盖障,专门济度人道。所谓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均为苦谛所摄。

(六)日光地藏,左手持如意珠,右手结说法印,照天人之五衰(天人将死时现五种衰相)而除其苦恼,专门济度天道。

6、 两个胁侍:

九华山的地藏殿中,地藏王的身旁有两位胁侍,他们是父子俩。父亲叫闵公,原是九华山的山主,闵公乐善好施,请地藏赴斋。地藏向闵公求一块袈裟大的地盘,作为栖身之所,闵公一口答应。不想地藏将袈裟一抖,竟将整座山都罩住了,九华山因此成了地藏道场。后来闵公父子双双出家,成为地藏的左右胁侍。

四、九华山著名建筑景观

1、  肉身宝殿:俗称“肉身殿”,又称“肉身塔”,是佛教信徒朝谒九华圣地的主要场所。公元794年,金乔觉圆寂,依浮屠之法,生殓缸内,葬于神光岭上。三年以后,僧徒围着殓缸造塔,又在宽阔的塔基上兴建殿字,殿顶与塔顶相接。这座“殿中有塔,塔中有缸,缸中有肉身”的庙宇,即著名的肉身宝殿。明万历年间,朝廷赐金扩建,赐名“护国肉身宝塔”。

宝殿坐落在神光岭上,第一重为灵官殿,相当于山门。灵官共有三位,王灵官、马灵官和赵灵官,本为道教护法神,被请来这里守护冥府。之后为十王殿,供十殿阎罗。地藏菩萨为幽冥教主,居正中首位,这里的地藏菩萨身材高大,骨瘦如柴,是金乔觉苦行生活的真实写照。再进去即为肉身宝殿,三级石塔,外筑高殿。殿顶十分奇特,全部由铁瓦覆盖,塔门北廊下有一幅对联,写着地藏菩萨的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2、 “九华四大丛林”,即东岩寺、甘露寺、百岁官和祗园寺。

东崖寺:东崖寺在东崖峰顶,寺后有古老的地藏殿,是僧人为祭祀地藏,纪念其苦修于东崖而建。殿侧峭壁上有地藏洞(又名堆云洞),是金乔觉初至九华山时的栖身之所。如今寺庙已毁,仅村钟亭,内悬古“幽冥钟”。

甘露寺:甘露寺在九华山的半山腰,清康熙六年(公元1666年)玉琳禅师奉旨到九华山进香,见这里水绕山环,赞曰:“此地山水环绕,若构兰若,代有高僧”,时居伏虎洞的洞安和尚闻之旋即离洞,青阳老田村吴尔俊等人资助在此破土建寺。动工前夜,满山松针尽挂甘露,人称奇迹,所以取名“甘露寺”。现在的甘露寺是同治年间重修的。寺依山而建,高达5层,琉璃瓦顶,金光闪耀,殿宇宽宏,楼阁整齐,四周翠竹修林,蔽天遮日。寺中有大雄宝殿、配殿、寮房、钟鼓、碑刻等文物,全寺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属全国重点寺院。

百岁宫:又名“护国万年寺”,百岁宫大殿的匾额有御题“钦赐百岁宫,护国万年寺”10个金字。据说,明万历年间,26岁的无暇和尚来到九华山,在一人迹罕至的山洞里苦修百年。他死后3年,人们才在洞中发现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认为他是活佛转世,遂将尸体妆金供奉,崇祯皇帝认为他是地藏转世,封为“应身菩萨”。于是供奉他的小庙香火日旺,寺庙扩展,成为九华山四大佛教丛林之一。在百岁宫肉身殿,可以看到无暇和尚的妆金肉身佛像,头戴僧帽,身着袈裟,端坐莲台,头部和常人差不多,但躯干缩成幼童一般。

九华山已发现14具肉身,多为年龄百岁左右僧尼留下,可能与他们吃素时间长,死时体内水份少,坐化瓷缸密封好等有关。

祗园寺:位于九华街入口处。初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代多次重修和增建。祗园本来是印度佛教圣地,相传释迦牟尼在祗园宣扬佛教二十馀年,祗园寺就是取这个故事而得名。

祗园寺是九华山规模最大的一所寺庙,但整个建筑并非对称,而是依山傍水,高低错落,分前殿、中殿、后殿三进,前殿轴线和中、后殿轴线成45度角。步入寺门是灵官殿。过一小庭院,方形重檐的殿堂是天王殿。从殿后小院上石阶十余步,便到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高13丈,殿内金碧辉煌,正面供10多米高的三尊金色大佛,背后是南海观音。寺内有铜质大锅一口,名“千僧锅”。1933年开办“五百罗汉期”的授戒法会,就用它煮饭,供应千人的斋饭,可见祗园寺规模之大。

祗园寺东侧是藏经楼、上客堂。藏经楼内珍藏稀珍经书,其中《龙藏》,又名《清藏》,全称《乾隆版大藏经》,完成于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是清代唯一的官刻汉文大藏经,全藏共收经1669部,7168卷。

3、太白书堂:

又名“太白书舍”,俗称“李白读书处”。李白在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至至德元年(公元756年)间,应好友秋浦(今贵池)县令崔钦之邀,曾“五游秋浦”;同时又应青阳县令韦仲堪之邀,曾“三上九华”,卜居九华山龙女泉侧,至今九华山尚存“太白书堂”、“太白洗砚池”、“金沙泉”及摩崖题刻等遗址。太白书堂1938年遭日本侵略军炸毁。直到1991年,九华山庙会之日,重建太白书堂竣工。院内两株相传李白手植的参天古银杏,一口宋代太白井,古色古香,成为仙城佛国引人喜爱的景点。

4、文物:

九华山历史悠久,遗存文物众多,除了历代名人字画,还有不少摩崖石刻,大多散布在闵园到天台途中,石刻内容多与佛教有关。又有许多修建寺庙的记事碑,为考证九华山佛教历史提供了确凿史料。

九华山佛教“地藏利生宝印”为一大特色,现存有“九龙金印”、“九龙铜印”、“狮钮铜印”、“龙钮铜印”等。

佛教经籍是九华山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存梵文《贝叶经》、明版《藏经》、清版《藏经》等。化城寺还藏有一套朱红色字体的手抄佛经,文字工整秀丽,人称“血经”,据说是九华山一位僧侣用自己手指的血掺和朱砂写成的。

另有不少佛教塑像、法器、寺庙,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5、九华街:

九华街景区位于化城,明清以来为香客游人集散地。如今仍保持着古色古香的清代建筑风貌:僧俗杂居,寺庙林立,民舍井然,街道蜿曲,石板铺路,泉水暗流,一式山村传统店面,古朴素静。石板道穿街走巷,连接多个寺院。九华街是九华山人文景观荟萃之地。重要景点有:国家重点保护寺庙化城寺、祗园寺、旃檀禅林、肉身殿、上禅堂,以及棋盘石、老虎洞、娘娘塔、放生池、东崖、百岁宫、通慧寺等十多座寺庵和古迹。

五、九华山著名自然景观

1、 概述

十王峰为九华山第一高峰,海拔1342米。四周层峦叠嶂,群峰争峙。天台峰、天柱峰、独秀峰、花台峰、云外峰,千姿百态、高耸入云;莲花峰、翠屏峰、翠微峰、滴翠峰、翠盖峰,超凡脱尘、纤秀灵动。

2、 天台景区

天台景区包括十王峰、天台峰、天台寺等著名景观。“不登天台,等于没来”,这一朴实的说法,告诉人们,天台胜景乃九华之最。天台峰是九华山的主峰,海拔1325米,从九华街登天台,约有八公里山路。山路崎岖陡峭,穿过翠竹修林,饱览奇崛山色,来到天台正顶。极目远眺,只见青山匍匐,大江如练,可以俯瞰九华山全景,也是看云海日出的最佳处,所以“天台晓日”为“九华十景”之一。峰顶有一巨石,上刻“非人间”三字,恍若至身仙境,令人除却烦恼。

3、 莲台峰

位于罗汉峰东北,海拔1218米。五大盘石高叠成峰,形态错落各异,中有“四门”容人通过。缓步踏入,发现峰腰处一个空旷岩洞,此天然岩洞原为僧侣居室,入内有清凉之感,可纳百人。峰西摩崖石刻“莲台峰”三字尚可辨认。攀住洞内垂直石缝的脚蹬手槽,可直达峰顶。观风景,画雾凇,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4、 会仙峰

在莲台峰北,海拔1006米,又名“小花台”。峰西崖高千仞,苍松翠柏,亭亭如盖;峰顶嶙峋巧石,云海翻腾,石人、石柱形态毕肖,宛如众仙聚首。天门、石笋、石棺三峰鼎立西南,呈倚角之势。由峰巅俯瞰,奇峰峻岭,似鬼斧神工。

5、 天门峰

位于会仙峰西南、清凉台西,海拔947米。峰拔如削,与南面悬崖夹峙如门。探云松、蒲团松劲挺石隙,亭亭如盖。云雾从峰西石廊腾升,如雪浪银涛拍击天门,笼罩清凉台。天门绝险,从古至今尚无游人登峰记载。1987年,花台新景区游览主干线竣工,石级道已将天门、清凉台、会仙峰和中峰连成一片。

6、 清凉台

位于会仙峰西南、天门峰东,台高千仞,南北狭窄,长200米。绝壁直耸,北端险立一松,状若蒲团。伫立台上,峡谷风涌,清凉宜人,天门、石笋、会仙诸峰排列,峥嵘奇姿,一览无余。

7、 佛洞

此处泛指古佛洞、无底洞、文殊洞、老虎洞等洞穴,大多与佛事相关。

古佛洞:在罗汉峰西北、太极洞北,两洞相连,一大一小,一名古佛,一名圆通,总面积38平方米,历代有苦行僧居之。顶垒高台,怪石乱生,洞前有面墙、门楼,侧有甘泉、碧溪、菜畦、花木,天籁不绝。

无底洞:在太极洞西南,深60米,宽处4米,窄处仅1米,呈亚葫芦形。洞中有洞,洞洞连贯,入内则峻岩倒挂,乱石交叠,壁隙裂缝,纵横密布。洞中有朝天的洞口,凝视碧空,有坐井观天之趣。

文殊洞:在书箱峰西,去下闵园途中。两洞相连,上小下大,内供文殊像。主洞面积36平方米,小洞16平方米,从洞南一条长7米的巨岩裂缝中穿行洞内,扑朔迷离。洞南有清泉一口,流量大,味甘美。

老虎洞:又叫伏虎洞。相传南朝梁武帝时,伏虎禅师曾在此与虎同修。洞旁峭壁上,有“九龙一虎”、“别有天地”的石刻,崖下路旁有龙虎泉。

8、 凤凰松

从九华街一路攀登,来到回龙桥边,便可看到一棵苍劲古松,高7.68米、胸径1米,距今已有1400年树龄,相传是东晋时,天竺高僧杯渡禅师所植。古松主干扁平,两股枝干在3米处错开,分为三股。中间一股曲形向上,恰似凤凰引颈翘首;一股微曲下伸,如凤翅下垂;一股微翘,如凤凰展翅;不同凡俗,故名凤凰松。国画大师李可染七十年代来观此树,叹为“天下第一松”。

 

【最后修改时间:2010年7月6日】

本文对我无帮助,减1分本文对我有帮助,加1分 (本文对您有帮助吗?)
Loading ... Loading ...

  1. 本文目前尚无任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