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效应(一)——人际关系篇
阿伦森效应;增减效应
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显得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显得不断减少的人。
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从众效应
在群体活动中,当个人与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不一致时,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意见和行为方式的现象。
乐队花车效应
人类经常会有一种倾向,去从事或相信其他多数人从事或相信的东西。
门槛效应;得寸进尺效应
如果一个人接受了他人的微不足道的一个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是想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极有可能接受其更大的要求。
留面子效应;拆屋效应
先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少的的要求,往往比直接提出后者更容易让对方接受。
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
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我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有相当大的影响。一般在对陌生人的知觉中起重要作用。
近因效应
在交往过程中最近一次接触给人留下的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对于熟悉的人,对他们的新异表现容易产生近因效应。
多看效应
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多看效应。多看效应发挥作用的前提,是首因效应要好,若给人的第一印象很差,则见面越多就越讨人厌,多看效应反而起了副作用。
定型效应;刻板印象
指的是人们在见到他人时,常常会自觉地根据人的外表行为特征,结合自己头脑中的定型,对人进行归类,以此来评价一个人。定型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是人们以往经验的反映。定型效应是一种使人产生偏见的社会心理效应。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
是指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鲜明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其他特征。
古烈治效应
男人见异思迁喜新厌旧(或淡旧)。
飞去来器效应
在说服中不考虑到人的心理深处的规律性,不但收不到说服的效绩,而且还可能会招致不良的后果。
改宗效应
在一个问题对某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时候,如果他在这个问题上能使一个“反对者”改变意见而和自己的观点一致,他宁愿要那个“反对者”,而不要一个同意者。
竞争优先效应
在双方有共同利益时,人们也往往会优先选择竞争,而不是选择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
共生效应
两者相互利用,同时有利于双方发展的现象,这种情况不仅限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也会有。
海格力斯效应
一种人际间或群体间存在的怨怨相报、致使仇恨越来越深的社会心理效应。
过度理由效应
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
禁果效应
禁果一词源于《圣经》,它讲的是夏娃被神秘智慧树上的禁果所吸引去偷吃,被贬到人间,这种被禁果所吸引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
缄默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正确信息的传播受到限制的现象。人们表面服从,内心却充满了反叛、仇恨的复杂感情。
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父母的干涉非但不能减弱恋人们之间的爱情,反而使感情得到加强。
流言效应
流言可畏。
态度效应;猩猩实验
在两间墙壁镶镜的房里,分别放进两猩猩。性情温顺的一只刚进房间就看到许多“同伴”对自己的到来报以友善的态度,于是它就很快地和这个新的“群体”打成一片,相处融洽;性格暴烈的一只进入房间就被 “同类”那凶恶的态度激怒,于是与新“群体”进行无休止的追逐和厮斗,三天后因气急败坏、心力交瘁而死。
安泰效应
人们把一旦脱离相应条件就失去某种能力的现象称为“安泰效应”。
答布效应
史学家通称“答布”为“法律诞生前的公共的规范”。“答布"是人类社会最初期的一种生活规范。当时的文化发展水平也使人们初步认识到作为参加社会活动的个体,其行为必须要服从于一定的法则、一定的行为规范。揭示了角色行为由角色规范导演这一内涵。
角色效应
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
武器效应
与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行为得到增强。
南风效应
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使对方产生适当行为。
权威效应
说话的人如果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则所说的话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即“人微言轻、人贵言重”。
名人效应
由于接受名人的暗示所产生的信服和盲从现象。
名片效应
要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首先向交际对方传播一些他们所能接受的和熟悉并喜欢的观点或思想,然后再悄悄地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渗透和组织进去,使对方产生一种印象,似乎我们的思想观点与他们已认可的思想观点是相近的。
人际吸引律
1 接近吸引律,2 互惠吸引律, 3 对等吸引律, 4 诱发吸引律,5 互补吸引律,6光环吸引律。
黑暗效应
在光线比较暗的场所,约会双方彼此看不清对方表情,就很容易减少戒备感而产生安全感。在这种情况下,彼此产生亲近的可能性就会远远高于光线比较亮的场所。
同体效应;自己人效应
人们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让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
瀑布心理效应
信息发出者的心理比较平静,但传出的信息被接受后却引起了不平静的心理,从而导致态度行为的变化等。
旁观者效应
主要由于责任分散而导致的不作为现象。旁观者越多,每个人所感受到的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就越小,因而提供帮助的可能性也越小;而那些认为“除了自己没有人会去帮助受害者”的旁观者则会感觉到自己对受害者负有不可推卸的救护之责,因而实际上提供援助的情况倒比较多。
睡眠效应;冷却效应
起初认为“没有什么好处”的坏印象也可能由于时间的流逝而消失,继而产生好印象。
最新评论